我的家乡位于南阳盆地的东部,是一个普通的豫西南村庄。这里属于三县交界处,地理位置较为偏僻。从村子向东走一里地,就可以看到一条小河。
这条小河的水面并不宽,河水却很清澈,日夜不停地向南方流淌。小河流经村东时,冲积形成了一片开阔的水域。这里的河水不深,是小孩子夏天游泳的乐园。由此向南二十米有一座小石桥,是村里人去镇上赶集的必经之地。
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,河边的小草就开始发芽了。河坡上有开着黄色小花的蒲公英,有开着蓝色小花的无名植物,也有可以吃的甜甜的毛芽。放羊的大爷赶着羊群来到了河边,那些白色的山羊都有长长的胡须,比放羊大爷的胡子还长呢!这些山羊一边咩咩的叫着,一边爬到陡峭的河坡上吃草,那如履平地的矫健步伐实在令人惊叹。有时候吃草的羊群会惊动起一两只绿色的翠鸟,它们发出清脆的鸣叫声,箭似的冲向蔚蓝的天空。
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,最喜欢夏天的小河。在夏天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水里玩耍,这几乎成了我们每日的必须课。在烈日炎炎的午后,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热气,没有一丝凉风吹来,整个村子好像笼罩在一片热雾中。那些树木无精打采地忍受着阳光的炙烤,知了藏在树丛中不停地嘶鸣,拴在树下的老牛不停地用尾巴驱赶着讨厌的苍蝇。大人们有的坐在树荫下休息,有的在树下下象棋或者占方,围观的人们不停地指指点点,他们似乎比下棋的人还要操心。
这时候,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会相约在一起,脱下衬衣顶在头上防晒,结伴向小河走去。来到圆潭边,大伙儿争先恐后地“扑通扑通”跳入小河。清凉的河水洗去了一身的汗水,令人感到无比的舒畅,夏天的炎热被一扫而光。我喜欢伸开四肢平躺在水面上,不时地摆动四肢可以保持着身体的平衡。这时候可以望见蔚蓝色的天空,几朵云漂浮在空中,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分外的洁白。偶尔还会有几只鸟儿从天空掠过,清脆的的鸣叫声在空中回荡。
那时候,我们最喜欢在水里玩耍,互相追逐打闹。有时候被别人追,有时候去追别人,经常玩得不亦乐乎。不管是浮水还是潜水,都要跑得快,否则就会被抓到。久而久之,大伙儿都练成了游泳的高手。我们可以高举双臂在水里随意游,也可以一口气潜水很远。这样的玩耍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,带给我们强健的体魄,唯一的副作用就是每个人的脸蛋都被太阳晒得黝黑!
夏天里经常下暴雨,每次暴雨过后,原本温顺的小河却变成了一幅另外的模样。我记得一年的暑假,一天上午下起了瓢泼大雨,中间还夹杂着电闪雷鸣,风也刮得特别大。到了中午雨停了,午后忽然听到邻居的喊叫声,说是小河发水了。
我们几个小伙伴跟随者大人前往小河,村东的小路上满是泥泞,两旁排水沟里有雨水急速地流向小河。我们远远地就看到河堤上站了不少围观的人,流水的咆哮声也随之传入人的耳膜。到了河堤上,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了一惊。只见平时几米宽的水面此刻足有二三十米宽,浑浊的河水距离高高河堤只有几米远,昔日的小石桥早已不见了踪影。只见黄色的河水奔腾着向南呼啸而过,翻起的浪花中还卷着南瓜秧和其他的杂物,一幅势不可挡的气势令人心惊。浪花不停地拍打着河堤,脚下的地面在激流的冲击下似乎在微微地颤抖,河堤上的人们不由自走的向后退。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,有人感叹这场雨太大了,有人惋惜自己开的荒地被淹没了,有人则说河水太吓人了。
面对着滔滔的河水,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太壮观了,同时心里还有一丝的害怕,真是想不到整日玩耍的小河竟然还有这样可怕的一面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时候村里人没有保护自然的概念,大家不懂得这泛滥的河水既有气候影响的因素,也有人们过度开荒,导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因素。每逢暴雨,雨水就带着泥土奔流而下,结果就形成了浊浪滔天的场面。保护环境、敬畏自然,从一条小河就可以看出环保的重要性。
秋天的小河水特别清澈,可以看见小虾在岸边游动,细长的白条鱼不时跃出水面,还有一种色彩斑斓的鱼喜欢在水中不停地游来游去,我们叫它五色鱼,漂亮极了。小石桥下还有螃蟹,挥动着两只钳寻觅食物。投一个石子下去,吓得它马上缩回到石缝中了。
我们经常在小石桥上钓鱼。不是用鱼钩,而是用竹竿吊着一个玻璃瓶,瓶里放些馍屑,然后慢慢地把瓶子沉入水中。几个小伙伴就坐在桥边聊天,有时还把脚丫深入微凉的河水中轻轻拨动,任清澈而润滑的河水拂过脚趾,舒服极了。聊天的时候还要注意观察,一旦看到鱼儿钻进了玻璃瓶,就要快速地提起来,否则鱼儿就会逃跑。我们往往会抓到一些小白条或者小鲢鱼,就带回家养起来。
冬天的小河比较无趣,河道里的风很大,水位也比其他季节低一些。只有在结冰的时候,我们才会到小河边玩耍。这时候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,在冬日阳光照射下泛着白色的光,可以看到冰层下的河水在缓缓地流动。扔一个瓦片过去,它会沿着冰面打着旋儿飞出去很远,然后才会慢慢停下来。我们会比赛看谁扔得远,等到离开时冰面上留下了无数的瓦片,过几天它们就会被冻结在冰面上。
后来在外求学和工作,远离了家乡,每次回乡时总要到小河边看看,希望借此回忆起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。只不过如今的小河经常断流,只是在河道的低洼处还存有一些积水,似乎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。
作者简介:李先书,河南社旗人,现居郑州。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,一级建造师。